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情总览 > 专业介绍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
信息来源: 党政办
发布时间: 2013-06-24 15:06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被用于日常的数据处理,如工资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进度控制等,迅速成为支持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力的自动化工具。1967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一位独具慧眼的会计系教授Gordon B. Davis敏捷地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不仅是一个将工业生产及操作自动化的工具,还将对现代管理、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等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由此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而对企业的非技术性的影响却是传统计算机科学及当时的管理科学都不曾研究的对象。

  作为管理和计算机交叉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需要对其问题进行整理提炼、对其知识进行归纳、对其独特规律进行研究,因而形成新的学科;在实践中,不论是政府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需要既熟悉管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教育界,一方面基于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探索,同时面临社会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信息系统类专业因此在众多高校被广泛开设。

  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把当时分别存在于工科、管理等门类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等5个学科合并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的学科。作为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学校把本专业设置在管理(商)学院,故一直以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着重管理轻技术的偏向。根据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进行的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对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的课程上有60%的企业认为计算机类课程很重要,93%的企业认为社会实践、实习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这说明企业对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主要还是体现在计算机能力及实践能力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据此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建设模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城市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扎根于城市学院计算分院理工科氛围,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建设模型,根据社会需求、学科与产业的发展和自身特色为驱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将学生培养与教师发展、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与复合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亮点。

    2.完善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为目标的“211”培养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借鉴理工科培养模式,并成功地把“211”培养模式实施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上。即把四年本科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2年的基础(含专业基础)课程学习,1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最后用1整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际应用,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专业能力结构

    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出发,强调培养具备现代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等知识和应用能力,在专业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以及专业能力结构要求做了系统地规划,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1)基本管理能力,现代管理基本理论、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学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能力,掌握一种应用企业信息化软件(ERP)、掌握一种开发工具(C#或JAVA)、掌握一种数据库系统(SQLSERVER)、掌握一种数据统计分析工具(EXCEL))(3)实践应用能力,信息系统构建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以及应用文档写作技能等。在培养过程中,把各能力素质要求分解到各个学期中。

    三、交叉复合的课程设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交叉学科,虽然我国把该专业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范畴,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单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信息化人才需求为导向,创建一套“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最核心的知识结构设置,并相对稳定,以夯实基础,避免学生今后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方向与方向课程则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强调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体系的设计采取“逆推”的方法,从各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和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出发,把握好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并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逐级分解目标,分段实施推进,分类建设课程。

    四、强化应用的实践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专业积极发展工程化、实训化、模块化的培养手段,建立一套适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达到“培养基础、训练技能、激活创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工程方法、团队精神、职业技能及发展素质。

    该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了能力培养主线。在具体实施中,围绕实践体系框架,构建基础实验层、综合实验层、应用创新层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一二年级教学为主,体现“211”模式中的“2”,重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二层综合设计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以及短学期实践,以三年级教学为主,体现“2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第三层是应用创新层,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大学生科研项目,各种、各类级别竞赛等。培养科学研究初步能力,同时引导并开展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资格证书、职业证书考试。

    在工科培养模式中,训练和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策略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产业发展互动、多渠道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等措施,充分利用院内外资源。探索合作培养、共建基地、共同质量评价等多样化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五、鼓励创新的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专业组织引导开展各类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充分激励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竞赛指导是一种引导,努力将学生引入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境界,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专业组织了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有: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电子商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不少同学经过指导和深入学习研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竞赛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学生,通过学习、竞赛和交流,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能力上的全面锻炼和提高,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专业优秀学子

    自2006年首次招生以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直采用理工科的培养模式,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策略一直贯穿在日常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效: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98%。近三年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比例近20%。专业学生屡获“ACM程序设计竞赛”、“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奖。以下摘取部分学生工作或学习感言:

    周丹,女,201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浙江省乔司监狱,公务员。

    信管专业是一个文理兼容、包容性较大的专业,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学习会计、法律、写作等课程。毕业后,经过省公务员招录考试被浙江省乔司监狱录取。大学专业所学的知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不仅可以完成记录、写作等文秘人员的工作,也可以从事计算机维修、网络和信息系统维护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领导们也经常戏称我为“万精油”,“能文能武”,各类工作总能很快上手。虽然现在从事的不是编程相关的工作,但在工作中处处都要用到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信管专业所学的知识使我更快的掌握这些系统的应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徐瑜,男,2011届毕业生,现于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计算建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信管专业是每个国家为适应网络化全球化时代到来需要积极发展的一个新兴专业,涉及的是跨学科复合专业领域的知识。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为我搭建了理论知识框架,而参加GMC比赛与担任企业竞争模拟协会会长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掌握了如何建立各种数量的模型来进行边际分析、数量与价格博弈,制定出自己的竞争战略、产品组合、营销组合、销售预测,并通过各方面的决策对经营结果进行控制和调整,很好的培养了我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理论、数据分析决策的能力,这些独立分析决策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又为我目前在美国独立科研实践奠定了基础。

    徐逸士,女,2011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信国际电讯(香港),岗位:商务智能开发。

    通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迅速了解一个新接触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这使得我可以将我专业所学的技能尽可能应用于我的工作。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使我计算机基础打得比较牢固。目前,我从事的工作以数据库应用及开发为主,主要是将数据库知识和电讯业务结合为公司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因为有较好的基础,所以我可以很快适应我的工作。此外,专业经管类课程也为我的数据分析带来帮助。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研究生阶段,我仍然选择修读信息系统专业,专业水平加深的阶段,所学习的一些进阶课程例如数据挖掘等为我工作带来新的方法及思路。

  张合度,男,2011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电信软件核心网部,同时在职攻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生。

  毕业2年,目前在公司主要参与海外大颗粒的电信BSS(业务支撑)系统CRM端的定制和集成工作。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工作提供很大帮助,同时在学校实验室里所参与的项目也大大提升了我的编程能力,所以选择了研发的岗位。信管专业的优势就在于信息系统上,可以围绕信息系统能找到的工作很多,比如信息系统的研发,销售,运维,管理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择。也可以选择电子商务相关的工作。个人感觉信管专业提供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天空是广阔的。

  周礼南,男,201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主要围绕着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技术环节;经济管理的相关课程,主要围绕着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创意环节。它们使我具备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两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信管专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专业,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企业组织管理信息化、数据存储与挖掘以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广泛应用都将成为时代的主题,而这就是信管专业的重点与核心竞争力。

  贺丹奕,女,201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了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知识,强调了文理科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仅锻炼我们的理性的逻辑思维,也锻炼了我们感性的情感控制与理性的思维的结合。信管专业这种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培养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仅可以从事管理类或者文科类的工作,也可以从事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工作,更可以选择管理学、理学和工学三大领域继续深造。更重要的是,信管有着优秀的师资团队,老师的细心教导和理性引导,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选择具体的方向,是一个很优秀的综合性专业。

 

 

(更新于2018061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应用连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