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情总览 > 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软件定义世界,数据驱动未来
信息来源: 党政办
发布时间: 2013-06-24 15:09
浏览次数:
字号:[ ]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网络和云计算在社会中不断被频繁应用,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迫使市场上对相应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先进计算包括超级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新兴IT信息技术,先进计算的发展是数据爆发的时代多学科融合的必然趋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基石,是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安全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的重要手段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软件定义”是信息革命的新标志和新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核心支撑。建设强大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我国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新工业革命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软件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能综合运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行业交叉知识,具有良好的智能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项目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卓越型、复合型科技人才。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造,也可就职于急需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人才的IT公司、创业公司和各种制造、服务公司以及城市规划、法规实施、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领域。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

软件工程专业面向软件行业需求,以工程化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创新与工程实践特色,系统讲授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和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行业前沿技术,紧密对接开发产业链、创新链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科技、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软件系统、智慧城市、智能系统等的设计开发、软件项目管理以及软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交叉知识进行智能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核心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1.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整合优质教学科研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基于浙大城市学院与中科曙光公司一直以来在推动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方面的一致理解和共同追求,结合双方在前沿技术领域对未来的趋势判断和发展战略,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思路,双方共同建设浙大城市学院-中科曙光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以建设浙江省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为目标,依托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业人才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在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资源与成果共建共享。同时,浙大城市学院加入海光产业生态合作组织,依托产业学院参与光合组织联盟活动,支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领域的应用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助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为杭州市、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2.“需求逆推”的课程体系和校企共建的教学资源

遵循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与中科曙光、Google等知名企业深度产教合作共同建设,走与区域经济、人才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并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设置大规模信息系统开发、智能系统应用开发、网络空间安全、智慧城市管理四个专业方向。制定兼顾学科特点和软件行业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按“需求逆推”方式进行核心课程与方向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具有“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特点。

一年级强调工科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基本技能。设置《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基础》和短学期训练《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一)》。围绕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要求,以程序设计的学习进程为主,打破语言模块的完整性,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多种作业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算法能力,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级以强化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和软年程序开发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对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深入认知。设置《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和短学期训练《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二)》等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基本能力。

三年级侧重产业和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由企业专家和本校教师联合授课。为此,需要强化学习关键的专业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原理与实践》、《软件需求分析原理与实践》、《软件体系结构原理与实践》、《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以及《人工智能导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软件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中的任一个专业方向学习,完成基于项目的综合课程设计和短学期训练,具备该方向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

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侧重工程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学生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充分参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同时,依托中科曙光的技术创新及行业实践优势、充分利用曙光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团队研发的EDU实训平台,以及以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系统架构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课程资源库,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合作共建面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ABCD课程体系(A:AI,人工智能课程体系;B:BigData大数据课程体系;C:Computing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课程体系;D:DomainKnowledge,行业及企业实战案例)。

3.“学、研、训、创、产”融合的核心课程群

通过核心课程群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软件开发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工程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等专业核心能力。

核心课程群建设将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奠定基础,通过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衔接,突出各课程所承担的专业能力培养定位。

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据结构基础:培养学生算法设计与稍大规模程序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的程序设计基础上,具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数据构造及算法设计的初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软件工程基础:使学生掌握一般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的基本技能,了解软件管理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及系统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时学会思考、分析问题,以及用工程化、项目化的思想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计算机系统原理:使学生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将学生对软件的认知能力扩展到系统层面的认知能力与系统思维,进而提升学生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操作系统原理: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算法分析及设计能力、大规模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应用能力。  

同时,开设的校企共建课程,包含职业发展训练营等专业必修课程和大数据认证、信创认证、技术前沿与创新认证等三大职业技能认证课程等。

4.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手段

每个学期都开设多场学术讲座,可以了解业界动态和最新技术;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包括:ACM程序设计竞赛、服务外包创新应用竞赛、安卓移动应用开发竞赛等;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申报各类国家、省、市及城市学院的大学生科研项目;

我们将为优秀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以获得更多的学业和科研指导。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保障

1.师资力量

本专业依托计算学院计算机系,建有一支高学历、高资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目前本专业共有21名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具有正高职称,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约72%;博士以上学历15名,占比52%;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100%。同时聘请合作企业和中科院计算所高管、资深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稳定的企业导师团队。聘请了8名校外指导实践教师,强化专业实践与实习。聘请2名知名高校的学者来担任客座教授,拓展校际合作与交流。还聘请5名学科领域内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师力量。其中,双师型教师15名,拥有浙江省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有多名浙江省“151”人才、杭州市“131”人才,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

2.实验室资源

计算学院实验中心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和产业学院特色实验室,拥有包括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等4个实验室,13个教学实验分室,占地约4300多平方米。投入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设备台件数达到126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973万元。完好率接近100%。设备较为完善、先进,利用率高,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基本保证。

计算学院还拥有两个杭州市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7个科研实验室,占地约1700平方米,投入建设经费200多万,购置科研仪器300多套(件)。

3.图书资料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图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学院图书馆总图书量约62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计3000余种,其中与本专业相关的藏书有68925册,中外文期刊近100种。

近年来,图书馆重视发展电子文献资源,引进了多语种、多类型的数字化资源(CNKI、维普、万方等中文全文期刊论文、EBSCOhost系统检索外文全文期刊、超星电子图书等),可供学生查阅。

4.校内外实践基地

产业学院提供的学生科研创新基地将提供海量数据采集、存储及训练的平台,为学生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提供海量数据及算力支撑。提供部分曙光自主可控的芯片、软件、云平台、服务器等系列实验条件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曙光数据科学训练平台场包括综合运维管理训练场、数据采集训练场、实时数据处理训练场、数据存储管理训练场、先进计算训练场、数据管理训练场、人工智能训练场和数据分析训练场等功能。

科研创新基地聘请导师指导由中科院主办、中科曙光作为战略支持单位的“先导杯”并行计算大赛,包括基础算法、人工智能、开放应用三个赛道,大赛将计算架构与基础算法和软件应用各方协同,采用中科曙光公司提供的先进计算平台和完善的异构编程环境,参加该竞赛使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世界领先的国产先进计算平台和科学计算、天文、气象、材料模拟、计算化学等领域的真实难题。   

四、深造与就业展望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很好的留学、国内深造与就业前景。

国内主要的985与211高校都设置专门的计算机学院及软件学院,这些国内高校和国外知名的理工科大学都开设有软件工程相关的硕士专业及博士专业,留学与深造途径畅通。

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在信创产业联盟企业或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教育等领域均有广泛深入的应用,能够在软件、科技、教育、管理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以及软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具体岗位包括: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运维师、项目经理等。

软件行业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收入都稳定地排在前十,是典型的高薪行业。

2017年6月麦可思研究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通过调查统计发现软件工程专业连续三年排名绿牌专业,2017年排名第一绿牌专业首位。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是需求增长型专业。”

数据显示,在2018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薪酬最高,“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平均月收入紧跟其后。麦可思分析发现,从事这两大类职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读专业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更新于2022060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应用连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